Himalayan Art Resources

Publication: Zhiguan Museum (Chinese Language Article)

Zhiguan Museum (Article) | Zhiguan Museum Page

止观美术馆与喜马拉雅艺术
杰夫
˙瓦特

如何定义或诠释艺术品往往取决于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对于以沿着西藏高原、亚洲中部和北部一带喜马拉雅地区的特殊风格创作的作品,通常使用
喜马拉雅艺术喜马拉雅风格艺术这一术词。这一术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许多与喜马拉雅风格艺术相关的地区、文化和国家在日常的交流中都能使用。几年前,在简˙史密斯的帮助下,关于该术语有了一个更为学术的定义。

喜马拉雅
风格艺术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喜马拉雅地区,主要是中国西藏、尼泊尔和喀什米尔的艺术,以及受以上文化所影响的其他区域的艺术。

至于特殊的题材与特征,史密斯进一步阐述如下:
喜马拉雅
风格艺术主要关注宗教题材,并且通过构图、象征物和题材能够得以识别。

在其它艺术形式中,通常不见的喜马拉雅艺术的一个独特特征在最后一行定义如下:

单体艺术品通常以成套的形式创作,从而形成更大的艺术作品。

喜马拉雅艺术所包含的众多地理区域包括喀什米尔、尼泊尔、不丹、中国西藏高原、中国华北地区、蒙古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

位于北京北海有一座喜马拉雅风格的佛塔。不仅如此,西边不远处还有一座由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于十三世纪所建造的佛塔,他也以建造五台山佛塔而闻名。沿着太平洋,在诸如杭州、上海南部等地都能发现元代的喜马拉雅艺术遗迹。

喜马拉雅艺术的题材主要是宗教题材,来自佛教、印度教、苯教和各种部落信仰。

喜马拉雅艺术有许多种类型和介质,其中最主要的两类是绘画和造像。绘画主要包括壁画和卷轴画
/唐卡,其艺术风格最好识别,可以通过构图、不同喜马拉雅地区的独特象征物和题材,以及与周边文明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交流来进行判定。织绣艺术或许可以被列为第三种类型,但是事实上其设计也是基于绘制的模版和带有艺术家记号的绘画。

造像作品主要是以人物形象的形式呈现,尺寸有大有小。金属是最主要的材质,其次是石质和其它材料。人物有宗教人物、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如历史上的佛、印度的神祇、多头多臂的密教神祇以及著名的哲学家和上师等。同绘画一样,造像作品通常也以组合的方式创作,所有的单件作品作为整体的一部份呈现出来。

从宗教导师和虔诚的信徒那里一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喜马拉雅艺术是为积累功德而造。这是一个常见的普遍的说法,但是并没有客观地解释为何要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各种形式的艺术品的功能和创作这些艺术品的动机总体上可以分为七种。一些作品的功能可能不止一种,如应永乐皇帝要求制作的宗教用具是为了作为馈赠给上师、寺院的礼物,可能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艺术品质。一些作品也可以是为了一种或两种原因被创作出来,但后来又被用作其它用途,如灌顶卡被装祯后又被串成一个旗幡悬挂于一座小型的寺庙或殿堂里。 一件原本是作为商品的唐卡或造像作品可以在被一位上师持有后,于上师过世后成为一件圣物。

创造艺术品的七个主要理由有 :供养、教学、叙事、实用、纪念、商品、装饰。

用于供养的物品通常与信仰有关,其制作目的为了积累功德、获得福报。这样的作品可能属于个人或是群体,可能是用于修行或是依据宗教需求而作,如私人神龛或是公共庙宇中所供奉的佛像、神祇造像或上师造像。

教学类作品是为了教育和教导的目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几乎只有绘画,从未听说过造像作品有此教学功能。这类型的作品包括医学和天文学图表、城市地图和朝圣路线图画,以及著名的轮回图等。

叙事类作品有生平传记、故事描述、寓言与史诗,为喜马拉雅风格绘画的三种题材类型之一,另两类为人物类和图表类。同样的,叙事类作品也仅限于绘画,仅有非常少数的造像作品涉及到这一类型。

实用性的作品既有绘画也有造像,主要是用于宗教仪式,如擦擦、灌顶卡片、金刚杵、金刚铃等法器。大多数的实用性作品不是精美的艺术品。

纪念性的作品主要是用于丧葬祭典。这类的作品可以是绘画或造像,用以追悼或是纪念已去世的家族成员、上师或是团体领袖。为此丧葬目的而造的绘画或造像 ,在佛教中,绘画更为常见,而在苯教中则造像更为常见。

商品性质的作品主要是作为礼物或是纯粹商品。前者主要是指由政治或宗教领袖委托制造的作为馈赠的艺术品,后者则是纯粹以交易获利为目的。

最后一类是装饰性的艺术品,包括那些大量制作以供朝圣者在朝圣路线或是庙宇的商店选购的纪念品及法器。所有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新的绘画都是属于这个类型,而非是为了供养。不过,顾客在买了一幅唐卡或造像之后,可以将之作为供品,放置在一个神圣的龛内进行供奉或是供奉给寺院或上师,因而又变为供养类型的艺术品。

装饰性的作品主要是用于装饰和美化。此类作品如护经版、家具、避邪盒或是用来装饰居家与寺院的织绣作品。装饰性的作品也可以同时具有商品性质。

我们之前曾提到过,绘画作品中有三种不同的题材:人物画、叙事画和图表类画,而造像则几乎都是人物类题材。无论是绘画还是造像中塑造的人物,仅根据视觉可见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十一种不同类型:佛陀、 尊者(罗汉)、国王、僧侣、俗众、成就者、寂静相神祇、半寂静相神祇、忿怒相神祇、动物特征神祇、武士。

关于造像,有以下十一个方面可用于对一件作品进行立体分析。

一、题材。可以根据十一种外表形式来判定是哪种题材,然后再进行进一步观察确定其更为精准的身份并对尊像进行命名。比如,一件造像根据外表可以先判断为一尊佛像,然后再进一步确认是什么佛。

二,产地。一件造像的产地与创作时间密切相关。地域和时代这两个方面在分析早期造像时更为容易,大的地域风格更容易辨识。

三,年代。通过与已经研究得很充分、已经发表过的其它造像进行风格和特征上的比较,一般能够确立一件作品的年代。知识犹如建筑,需要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同时也要承认以前的过错和误识。

四、风格。风格与地域和时代密切相关。不同的风格体现的是文化差异,早期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为喜马拉雅艺术提供了灵感来源或范例,加上各地方在身体样态和面部特征上的不同审美趣味,于是产生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发式、珠宝、衣着以及基座、莲座、背屏等都是重要的风格要素。早期立像强调的是传统的印度三折枝式姿势。

五,瑬金。一件造像的最后工序,或者说表面的处理有多种可能:不加处理、瑬金、镌刻或镶嵌宝石。一般而言,鎏金类型有两种:汞瑬金和冷瑬金。在采用汞鎏金的造像中,镌刻通常会先于鎏金程序,并且其刻痕较浅
; 而对于表面未加处理的造像,镌刻可深可浅,然后用树脂摩擦表面使镌刻的图案色泽变暗,进而创造出明显的对比效果。

六,比对。对于任何艺术品,对比分析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对造像而言更为重要。因为绘画要复杂得多,通常构图可以为观察者或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而造像是一件单一的作品,没有背景,没有补充人物来帮助分析其题材、风格或产地。

七、组合。喜马拉雅艺术品中有一半或更多是成套制作的,绘画、织绣和造像均是如此。在对比研究或语境的基础上来试着判断一件造像是单独的作品还是属于大型成套作品中的一件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通过题材可以确定这一点,有时候可以通过题记得知。

八、语境。了解一件造像作品产生的大背景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研究与之相关的可比较作品,并且要有一些文化和宗教背景知识。造像基座上的题记是最为有用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姓名、敬献辞、一个数字和位置参照(左、右、中)。姓名题记通常很短,可能只有一个名字或是名字的缩写,有时会伴有标准的敬语称谓,通常是梵文,但是以艺术家或施主所熟知的纽瓦尔文、藏文或其它文字书写。第二种是敬献辞,一般比较长,包含有一个或两个句子。敬献辞中通常会给出要敬献的人的名字、施主的名字,偶而还会有艺术家的名字、造像的产地,甚至会非常罕见地出现年代。

九、保存状况。时间、气候以及地缘政治变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艺术品。一件艺术品的保存状况是必须要评估的要素。 看看有没有任何的裂痕或残缺,对四肢或持物新的或旧的修补等。表面的处理也是需要关注的,外表的光泽可以反映出铜的状况。造像上的汞鎏金可以被去除并以冷金盖上。冷金鎏金同时也可以被运用来遮盖镌刻过程中所造成的瑕疵。另外一个问题是对造像的过度清洗。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博物馆,大学艺廊都会对他们的藏品出具品相报告并附有详细的彩色照片,对于收藏已久的藏品则在档案资料中会附有黑白照片。

十、美学。 关于人们为何会去收藏、分析或是研究某些艺术品总是有众多的理由。在这众多的理由当中,对一些人而言,审美或美学是最重要的。美学通常是经过几代的收藏家、学者、鉴赏者建立起来的文化赏评和感知,然后逐步形成一个标准或指南,是一个宽泛的审美标准手册。当然,审美的风险在于可能会主观性强且带有文化偏见。

十一,争议。关于任何艺术品、艺术风格或艺术家,总会有各种争议。对于造像而言,普遍存在的争议总是断代问题。对于确切的年代,专家们可能意见不一致。另一个经常争议的问题是产地。对于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根据题记或口述史可以知道他曾经创造出许多作品,但我们却难以确认哪些作品是真正出自其手,而哪些是由其学生或是后期的作坊所作。伪造品目前充斥着市场,并且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

要想了解喜马拉雅艺术,需要具备她所涵盖的地理区域的知识,知道由于文化和审美差异而对艺术在早期和晚期产生的不同影响。 止观美术馆收藏的许多精美造像是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幸存下来的精美佳作。